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
--香港人走出學普通話的誤區--之一
作者:李祥
「實質上,國語就是我們所說的普通話。可以這樣說,國語是普通話的舊稱」。筆者完全認同這種廣義上的說法。不過,狹義上來說,普通話指中國大陸通行的官方語言,而國語則是指台灣通行的。
海峽兩岸都以北京語音為標準推行漢民族共同語,大陸稱普通話,用漢語拼音字母以普通話語音注音;臺灣稱國語,用中文注音符號以國語語音注音。海峽兩岸在漢字注音上基本相同 (漢語拼音字母與中文注音符號很容易建立互換的關係),但也存在一些差異。隨著海峽兩岸交往的增加,分析兩岸語言方面的差異,有著實用和理論的雙重價值。
1992年,李青梅所發表的碩士論文《海峽兩岸字音比較》,相信是被中國大陸學者引用最多的分析兩岸語言方面的論文。
李青梅用《新華字典》(1990年版) 和臺灣的《國語辭典》(1981年版) 的字音從以下八個方面進行比較:(1)通用音義。(2)文言音義。(3)方言音義。(4)地名姓氏音。(5)行業科技用字的音。(6)翻譯音。(7)近代俗語音義。(8)特殊音義。《新華詞典》和《國語辭典》對3500常用字的注音有789字的差異,這種差異可分為三類:一,屬於在北京音系範圍內選字的不同。二,屬於詞典編撰上的問題。三,繁簡字不同造成的。
在當年,有限的電腦技術輔助支援之下,李青梅的論文做出這個研究是很不容易的,實屬一篇頗有專業水準的論文:「……統計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個;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(音項數目不等的) 字有789個,約佔23%。」
2002年10月,筆者將《現代漢語詞典》(繁體字版‧2002年7月第1版) 和臺灣的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(1999年3月版) 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用電腦進行比較。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(音項數目不等的) 字有452個,約佔13%。由於李青梅是用簡化字版與繁體字版作間接比較,筆者是用繁體字版與繁體字版作直接比較,所以兩者比較結果會有較顯著的差異。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「3500常用字」轉換成繁體版本後有3520多個字,由於異體字的尺度掌握不同,字數因而會不同,故此次統計仍然以「3500字」為基數。

例如,簡化字版,已經將「鬥、斗」合為一個漢字,「斗(dǒu) (dòu) 」與繁體字版「斗(dǒu) 」作比較,顯然音項數目不等,故此,注音不完全相同。繁體字版「斗(dǒu) 」與繁體字版「斗(dǒu) 」作比較,注音完全相同。
影響比較結果更為重要因素是:這一次是以資料較新的台灣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(1999年3月版) 為依據,所以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字就少了許多。
例如:1992年李青梅寫道「為了區別“癌症 ( áizhènɡ ) ”與“ 炎症 ( yánzhènɡ ) ” ,《新華字典》1961年就改癌 yán 為ái 了,《國語辭典》仍讀 yán 」。1999年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已經將「癌」審定為ㄞˊ( ái )。所以在2002年筆者的「比較」之中「癌」就不屬於注音不同的字。
李青梅又寫道:「“糙”《廣韻》去聲號韻, 七到切, 按反切應讀 cào , 大概為了避諱一個粗俗的字眼, 讀成了平聲 cāo 《新華字典》注cāo ,《國語辭典》保留了 cào 音,放在又讀的地位」。1999年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已經將「糙」審定為ㄘㄠ( cāo ) 。所以在筆者的「比較」之中「糙」也就不屬於注音不完全相同的字。
筆者的「比較」主要是為了宣傳新研發的電腦軟件《拼音大師》,同時也為香港人提供漢字讀音的合理數據和必要的資訊。當年,大家知道「普通話和國語常用字約有13%的讀音不同」後,那時候台灣開發的「注音精靈」「注音字型」等在香港一蹶不振。
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,官方的語言政策是「兩文三語」。「兩文」指的是中、英文,「三語」指的是粵語、英語與普通話。請注意是指中國國家標準的普通話,而不是指(台灣)國語。不過,還是有個別香港較為有名氣的入門網站、學術網站採用(台灣)國語,而放棄普通話。這是不負責任取捨,是極不明智之舉。。
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是由北京語言大學和臺北中華語文研習所合作編寫而成,「二者在兩岸都是久負盛名的對外漢語教學機構。除書稿互審外,在編輯過程中,雙方曾多次往來研討。從成立編輯部到詞典完稿,歷時四年多,方完成這部收漢字近8000個,收詞近45000條,全書約260萬字的中型語文詞典」。在2009年8月,筆者利用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(簡體字版‧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)為依據進行再次比較。
筆者進行「再比較」時,工作量就小了許多。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共有7995字,注音不同的(不包括的音項數目不等的) 字有564個,約佔7%。對3500常用字的注音有281字的差異,約佔8%。
筆者的兩次比較其差異較大,最重要是比較所用的材料不同,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已經按照單字條目列出,故此,側重於比較了單字條目注音的不同,而不包括的音項數目不等的。主要因素是所用的臺灣國語審訂表的版本不同:「比較」用臺灣的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(1999年3月版);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用臺灣的《國語一字多音表》(1994年版),其次是由於執行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的尺度不一致,直接影響了比較的結果。
例如: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之「卷」字有三個讀音:「1、ㄐㄩㄢˋ(juàn) :手卷、上卷。2、ㄐㄩㄢˇ(juǎn) :卷舌。3、ㄑㄩㄢˊ(quán) :卷曲、卷卷服膺。」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只收錄了前兩個讀音,故此,注音有差異的「卷」字,就“變成了”注音相同的字了。
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》之「滑」字有兩個讀音:『1、ㄏㄨㄚˊ(huá) :滑頭、滑雪、滑倒、光滑、滑稽。2、ㄍㄨˇ(ɡǔ) :滑稽。備注「滑稽」一詞口語音ㄏㄨㄚˊ(huá) ,於文言音ㄍㄨˇ(ɡǔ) ,如「滑稽列傳」、「突梯滑稽」。』《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》只收錄了第一個讀音,故此,注音有差異的「滑」字,也“變成了”注音相同的字了。
筆者相信:大陸稱普通話,臺灣稱國語,對於3500常用字的字音,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(音項數目不等的) 字約佔13%左右。可見「國語就是普通話,普通話就是國語。」的說法並不全面,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 (後續拙文將會舉例說明) 。假如台灣民眾當真用習慣的國語的那一套去參加大陸的「普通話水平測試」,其結果肯定不合格!?
香港人走出學普通話的誤區:普通話不完全等同國語,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。一定要弄清這個基本事實,在香港看到「國語」二字時,請你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對待,千萬不能掉以輕心。
2010-07-07
[返回上頁] |